打通經脈,讓煤氣效能高起來
——記公司噸鋼轉爐煤氣回收量創歷史最好水平
2023-02-28
從2022年2月份的99.79m3到5月份的108.46m3,從8月份的111.51m3到2023年1月份的111.77m3,其中,單日最高達117m3,公司噸鋼轉爐煤氣回收工作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條穩步提升的曲線,為推進公司綠色生產、降低綜合能耗提供了堅實支撐。
客觀上看,11.98的增量并不大,但數字的背后反應了公司實施八高爐系列檢修后更高的生產運行效率,彰顯著動力廠、煉鋼廠等單位在噸鋼轉爐煤氣回收量的指標攻關過程中愚公移山的志氣和滴水穿石的毅力,也折射出公司各項經營生產指標的較大潛力。
揭表見里抓重點
在轉爐煉鋼過程中,鐵水中的碳在高溫下和吹入的氧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就是轉爐煤氣。
轉爐煤氣產生的源頭在煉鋼廠。轉爐冶煉過程中產生的轉爐煤氣,一氧化碳和氧濃度達到要求后經過風機,送至動力廠煤氣柜進行儲存,再經過加壓處理后,進入煤氣管網進行再分配。轉爐煤氣一部分用于動力廠130t/h和75t/h鍋爐,通過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進行發電;一部分作為熔劑廠回轉窯、套筒窯的燃料之一,用于對回轉窯、套筒窯進行加熱。
回到指標本身,噸鋼轉爐煤氣回收指一噸鐵水在冶煉成合格鋼水過程中所產生的煤氣量,也即煤氣柜回收的等壓狀態下的煤氣量。按照測算口徑,回收量的多少與轉爐產氣量、產氣的成分、用戶的有效使用量密切相關。
如何提升產氣量,如何將產氣成分控制在標準范圍,如何加大用戶有效使用量,便是優化轉爐煤氣回收指標的題中要義。
煉鋼廠和動力廠,作為受此項指標評價與考核的主要單位,順勢而為,借力而行,密切溝通、強化聯系確認,通過實施優化運行參數、標準化操作、設備設施改進等措施,為轉爐煤氣回收工作的優化做著積極努力。
因勢而動破難點
就轉爐煤氣回收指標的優化來說,煉鋼廠所承擔的任務就是生產出成分合格的煤氣,并完成初步的煤氣除塵送至動力廠轉爐煤氣柜。
2022年4月,隨著八高爐系列檢修圓滿結束,公司各工序、各系統因勢而動,順勢而為,運行節奏加快,逐步開始建立新的平衡。
按照公司“一月一進步,月月上臺階”要求,煉鋼廠以“學巴鋼經驗·促指標提升”為抓手,大力開展縮短冶煉周期攻關,精益管理,規范操作,于5月份實現轉爐作業率92.28%,創歷史最好水平,為后續生產運行效率提升開了一個好頭。由此,轉爐生產積極應對高爐新節奏,內部新工藝、新設備所帶來的挑戰,轉爐作業率保持穩步提升,同步,轉爐煤氣發生量也實現了較大幅度的爬升。
如果舊平衡的“破”幾乎發生在朝夕之間,那么新平衡的“立”則決非一朝一夕可成,其困難程度不僅考驗著干部職工的智慧,也錘煉著他們的意志。
煉鋼廠運轉作業區黨支部書記、作業長郁斌就是其中一員。
8月10日起,煉鋼廠轉爐吹煉實行閉窗吹煉以來,一方面,由于轉爐氧槍槍位控制相對偏高,造成轉爐煤氣中一氧化碳含量波動較大,直接影響了轉爐煤氣的回收。另一方面,運轉作業區除塵設備和煤氣回收設備與生產工藝運行實際情況未能達到科學匹配。兩方面原因疊加,導致轉爐煤氣回收一度情況欠佳。
郁斌帶領作業區的技術員、設備點檢員、風機班組和除塵班組長等人長期蹲守在現場,從風機房、爐后除塵、生產工藝產生的煙塵含量,到不同鋼種的冶煉情況,一個不落地排查整改“點”。
為精準找見轉爐生產和一氧化碳含量之間的規律,郁斌借用了氣體采集袋,分別收集了3座轉爐的煤氣標本進行化驗分析,對氣體中的氧氣、氮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量作好統計,找見了病灶根源。同時,又從關爐門、降煙罩、氧槍槍位控制等方面梳理出19個關鍵控制點。形成了一氧化碳含量波動分析報告,并對每個控制點進行了逐個攻關……
一步步摸索,一點點嘗試,他們用極致的工作,最終穩定了轉爐煤氣一氧化碳含量,也實現了設備與工藝的科學匹配。
參與此次攻關的風機班組長王珠社非常感慨:“有問題,我們就查找問題,找到問題,我們就解決問題。只要一個個擊破,不信目標實現不了!”樸素的話語體現著他樸實的工作“哲學”,支撐他帶領班組成員,將合格的轉爐煤氣送至轉爐煤氣柜。
進入2023年,煉鋼廠積極強化轉爐冶煉操作指導,推進轉爐冶煉標準化操作,利用轉爐主控室一體化管控優勢,創優轉爐煤氣回收條件,最大限度減少轉爐煤氣中氧含量的波動,為轉爐煤氣回收創優條件;強化轉爐煤氣回收規律研究,對煤氣回收條件和回收量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論證,找到了最佳平衡點,確保轉爐煤氣回收高效順暢;充分發揮煤氣設備設施三級點檢優勢,確保了轉爐煤氣回收設備的高效運轉,為此次指標創優提供了堅強保證。
履職盡責創亮點
“得有韌性!”提起轉爐煤氣回收量的提高,動力廠燃氣作業區作業長張帆一語道破其“法門”。
在工藝紀律非常嚴謹的工業企業,能“變通”嗎?
張帆和煤氣運行班組一班人以指標不斷提升這一結果為導向,演繹了“變通”既合規又高效。
他們做的第一個“變通”是柜容上限值。經過煉鋼除塵處理的轉爐煤氣,通過DN2000管道輸送至轉爐煤氣柜。如若超出煤氣柜柜容上限,系統會自動拒收,產生放散。他們與煉鋼廠積極協調,依據安全容積可有5%—10%調整空間的國標,將煉鋼風機房原為6.8m3的控制回收柜容上限調整為7.1m3,最大化利用煤氣柜有效容積進行回收。
此后,他們又對轉爐煤氣回收一氧化碳和氧含量進行調整。氣柜是公司所有危險源中唯一一個重大危險源。調整進柜煤氣的一氧化碳和氧含量,關乎安全,必須慎之又慎。為此,生產技術處、安全處、設備處、動力廠、煉鋼廠多次召開專題會討論論證。張帆帶領氣柜運行班組,一點一點地試,利用五個禮拜的時間,密切監控氧含量連鎖的修改和氧含量數據,從1%到1.1%,從1.1%到1.2%,從1.2%到1.3%……最終確定氧含量符合煤氣柜和電除塵的最佳安全運行數據。
130t/h和75t/h鍋爐以及回轉窯、套筒窯作為轉爐煤氣的用戶,他們的有效用量也是決定轉爐煤氣回收指標高低的關鍵要素。流程上,經過電除塵環節的轉爐煤氣,由加壓機作用被送至用戶處使用。在加快的生產節奏的帶動下,煉鋼產量和轉爐煤氣產量不斷提升,煤氣輸送量的增加必然要求更大功率。然而,每臺加壓機功率恒定,可變量就只有加壓機的數量了。從2009年開始就沿用的(加壓機)“開三備一”模式,到此時,被調整為四臺全開,最大程度輸供轉爐煤氣。
這一次次調整,看起來只是數值的變化,其背后卻是氣柜運行班組26名職工超乎以往的努力和付出。柜容上限調了,他們監護的責任更大了;一氧化碳和氧含量區間調了,他們操心安全的擔子更重了;加壓機沒有了備用機,不容有任何閃失,他們巡點檢的強度更大了……這些努力和付出,看不見也摸不著,卻浸潤著他們殫精竭慮、提升指標的崗位追求。
“真的太不容易了!”該班組組長靳浩,語氣中滿是對工友們的心疼。
從簡單到復雜,是他們追根究底的意志。從復雜到簡單,是他們破拆難題的智慧。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從轉爐煤氣的產生到初步除塵處理,再到煤氣柜緩存后進行電除塵,再到由加壓機送至各個用戶……一整個流程中,始終涌動著一種相信的力量。這種力量激勵他們用精操細作打通每個制約指標提升的關節,讓煤氣效能持續“登峰”。
新建回轉窯不日將投產,屆時,轉爐煤氣用量將會進一步增加,且看他們用相信的力量,繼續描摹下新的數據、新的精彩。